在教育部近期发布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了强化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战略方向,并规划了从课程体系构建、教学评价革新、教育资源优化到师资供给强化等多维度的落地路径,力争到2030年实现人工智能教育的全面普及。这一政策导向不仅体现了国家对未来教育布局的前瞻性,更为人工智能教育的系统性发展设定了明确的时间表和行动框架。
当前,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教育正处于探索阶段,作为新兴跨学科领域,其教育目标和内容体系尚未定型。我国中小学虽已建立信息科技教育的课程标准和教学保障体系,但人工智能教育板块仍存在显著空白。核心挑战在于缺乏统一完善的课程标准,现有课程多依附于信息技术、STEM或创客教育,缺乏独立且系统的设计。同时,师资短缺问题尤为突出,全国中小学校平均仅配备三名科创教师,城乡分布不均,且兼具人工智能技术背景与教育能力的跨学科人才稀缺,进一步加剧了师资供需矛盾。此外,人工智能教育尚未独立设科,也未纳入中高考体系,主要以综合素养评价的形式进行试点探索。
在此背景下,教育机构如新东方智慧教育积极发挥辅助作用,通过提供教育产品、内容开发和服务支持,深度参与地方人工智能教育资源建设项目。以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小学为例,新东方智慧教育通过定制化研发人工智能硬件与课程、推广社团活动、强化师资培训等方式,有效推动了人工智能教育的区域普及。此类教育机构还注重结合区域特色,创新教育模式,提供多样化解决方案,助力学校提升人工智能教育水平,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随着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和各地实践探索的深化,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教育部主导的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已率先开展试点,而市场力量的积极参与则加速了资源供给与模式创新。这种政策引导与市场协同的双轮驱动模式,预示着人工智能教育将在中小学阶段实现更加均衡、高质量的发展,为培养未来科技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