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院校 > > 正文

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大单元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2025-03-14 13:10 来源:教育界 责任编辑:向天笑

高婧1 王秋霞2

1.莱西市第七中学,山东省莱西市,266600

2.莱西市济南路中学,山东省莱西市,266600

摘要:作为一种刺激发散性思维的教学技巧,思维导图借助图像与文字融合的表现形式,能够显著增强学生记忆效果,激发学生知识点联想能力。本文针对英语阅读教学的独特性,通过将思维导图融入初中英语大单元阅读教学实践中,深入探讨其应用准则及成效。教学实验结果显示,采用思维导图辅助英语阅读教学,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致,还能显著提高初中英语大单元阅读教学的整体效率。

关键词:英语阅读,阅读教学,思维导图

 

英语阅读教学在英语教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实施高效的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整合以及分析能力。习近平指出,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要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要以英语学习活动观为指导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在探究主题意义的活动中,利用多种工具和手段,如思维导图、信息结构图等,学会在零散的信息和新旧知识之间建立关联,自主建构基于语篇的结构化新知。鉴于思维导图在教育和学习中独特的作用,本文在课堂中推行英语大单元阅读与思维导图结合的方式,以期取得显著教学成果。

 

一、初中英语大单元阅读教学概述

思维导图建构下的英语大单元阅读教学聚焦于主题核心,以学生作为主体,强调整合关联性学习和结构化知识构建,全方位增强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教师在规划大单元整体教学时,需紧密围绕教材内容,对各语篇板块实施深度剖析、理解、联结与重构,基于学生需求,构建一个由核心大观念引领、单元内部各语篇板块紧密相连的整体教学框架,并依据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评估,从而推动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提升。

本文以初中英语(鲁教版)教材为例,深入探讨“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及“人与自然”三大核心主题语境,进而细分出相应的主题群组与子主题。教材内容结构上,各单元被分为Section A与Section B两块。其中,Section A侧重于基础教学,强调听力与口语训练,同时融入语法知识;而Section B则在Section A的基础上深化话题探讨,着重通过阅读与写作技能的锻炼来加强学生语言掌握,采用螺旋式循环组织语言学习内容,循序渐进地推进主题活动,深化学生对主题内涵的理解。

二、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大单元阅读中的可行性

(一)梳理文本脉络,把握整体结构

当学生可以熟练地将思维导图应用到文本阅读中时,就能够快速地在课堂上把握文章主旨,理解各单元核心主题与辅助材料之间的关系,进而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针对不同的文本类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多种思维导图,展示不同的呈现形式,引领学生把关注点聚焦在段落的核心观点,提炼出关键的词汇,进而梳理出文章知识脉络。多样化运用思维导图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构建起了一座高效的沟通桥梁,促进了学生对文章结构的深入领会,还明显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效率以及理解的深度[1]。

(二)激活发散思维,强化创新意识

英语学科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具有自己教学上的独特性,其知识体系相较于其他学科来说更为复杂。运用思维导图,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实现对知识网络的高效整合,让日常学习朝着系统化、结构化的方向发展。借助构建个性化的思维导图,学生能依照自身的认知结构,逐步加深对知识的领悟程度。在此过程中,不仅有助于创新思维的萌生,而且能极大地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三)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习主动性

兴趣是驱动学习的根本动力。绘画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他们学习的热情,促进语言思维的发展。将思维导图引入课堂,不仅丰富了英语教学的形式,还能吸引学生上课注意力。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素材,引导学生顺着语言线索自主绘制思维导图。在此过程中,繁杂且多样的英语知识能够以直观且条理清晰的方式呈现出来,学生可围绕核心词汇展开发散性思维,慢慢养成独立思考和总结概括的优良习惯[2]。

三、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大单元阅读中的具体应用

(一)建构大单元阅读思维,优化英语整体教学

语篇分析是教师把握教学内容的关键途径。在设计单元整体教学方案时,教师必须先要透彻理解大单元的主题精髓,紧接着仔细研读单元的各个语篇组成部分,并从中概括出单元的核心思想及其具体分论点。这要求清晰梳理每个部分下的子主题,并利用思维导图这一工具,建立起子主题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与大主题之间的逻辑纽带。这样一来,在大单元的引领下,单元整体教学便有了一个明确的教学方向,教学内容的筛选和教学方式的选择也都将围绕着这一明确的教学目标展开[3]。

1.人与自我。以鲁教版九年级Unit 3 It must belong to Carla和八年级下册Unit 7 I used to be afraid of the dark为例。Unit 3和Unit 7都围绕着“人与自我”中“做人与做事”的子主题“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提升”展开。本文以Unit 3作为主线,以Unit 7的相关内容作为补充,借此来丰富大单元阅读教学路径:从Unit 3的“already seen”话题到Unit 7的“talk about what you used to be like”话题,核心语言项目“know yourself”贯穿始终。“Afraid”和“Forget”都是人类心理与认知系统的正常组成部分,反映了人类在面对外界刺激和信息时的复杂反应和处理机制,将这两者整合成一个主题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引导学生在面对挫折时能理性地面对,保持积极的心态。

课后学生需要按照一定的逻辑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对本单元的生词和重点词组进行手绘思维导图:主要按照What、When、Where、How(Method & Feelings)进行梳理分类,整合单元的语言知识,整体上把握单元的主题。这样一来,借助主题思维导图将单元词汇进行梳理整合形成一种清晰、有序的思维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记忆单词的效率,进而提高学习英语的效率。

2.人与社会。以八年级上册Unit8 I’ve had this bike for three years和七年级下册Unit8 I’ll help to clean up the city parks这单元为例。研读这两个单元的语篇之后可以发现本单元的主题围绕“人与社会”中“社会服务与人际沟通”的子主题群展开,从“I’ve had this bike for three years”的“Yard sale”话题过渡到“I’ll help to clean up the city parks”的“Animal Helpers”话题,核心词组“Help others”贯穿整个单元。基于此,学生应围绕“Help others” 这一主题,有的放矢地对思维导图进行拓展与补充,以此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通过完善思维导图,学生能够将知识系统化,强化知识点记忆效果。与此同时,教师通过批阅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能够精准洞察学生的学习进展与知识掌握情况。另外,学生自主补充不仅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策略,还能推动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积累宝贵的教学经验。此外,为进一步拓展学生思维,教师可精心设计一系列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例如“助人的本质是什么?”来启迪学生的思考:通过预先分组,激励学生开展组内协作,探讨自身在日常生活中帮助他人的实例,并据此引导他们绘制思维导图,从而使他们的语言表达更加层次分明、逻辑严谨[4]。

3.人与自然。“人与自然”这一部分以鲁教版九年级全一册Unit 8 We’re trying to save the earth!和《书虫合集》中“Recycling”为例。这两篇文章都围绕“环境保护”这一主题展开,涉及到主题群中子主题“环境污染及原因,环保意识和行为”。教师可以以该主题为中心点,让学生分别构建树状思维导图,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找出两者的异同点,如图1所示。

图 1 人与自然

Unit 8 We’re trying to save the earth!共有3篇课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环境问题,文章主题分别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污染问题”,“生活中可能被忽视的污染问题”以及“如何创造性地变废为宝为环保做贡献”,遵循“发现问题—了解问题—解决问题”这一基本原则;“Recycling”这篇文章行文结构可以分为“定义与分类”、“回收的重要性”、“回收的挑战与解决方案”以及“成功案例与经验分享”四个部分,总体上与“We’re trying to save the earth”行文一致。教师可以基于“What”、“Why”、“How”三个维度深度研读分析这些文章的行文脉络,逐步向学生展示英文文章写作逻辑:在“We’re trying to save the earth!”这一单元中,Section A 2a-2d、阅读课3a-3b、Section B 2a-2e分别围绕“土地污染与空气污染”、“保护鲨鱼”“环保再生”这三个话题来展开,通过“2W1H”的引领可以得出“环境问题-造成原因-环保理念-环保措施”的写作逻辑,如此一来既可以理清文章脉络,又可以向学生传授破题阅读技巧。教师在教学时不能仅停留在知识点教学,还要鼓励学生去写自己的作文,将课堂上的知识学以致用,另外还要深入挖掘教学课文中的育人价值。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总结出语言技能与策略,进一步提炼出主题大观念与语言大观念,最终形成单元大观念,构建起单元育人的整体框架。

(二)培养迁移应用能力,深化单元整体学习能力

通过合理应用思维导图策略,能够促进学生对相关主题知识网络的构建,并自然而然地将这些知识迁移到其他语篇和主题单元的学习中,从而增强语言输出的有效性,减轻英语学习的负担,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升学习效率。以八年级上册Unit 4“An Old Man Tried to Move the Mountains”为例,该单元聚焦于“Legends and Stories”,内容从Section A的“Chinese Traditional Stories”逐步过渡到Section B的“Western Fairy Tales”,其核心教育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习并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异同。然而,用英语流畅讲述这些故事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挑战,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架”。传统上,故事叙述遵循5W1H框架(即何事、何时、何人、何地、为何、如何)。而“Story Mountain”(故事山思维导图)作为一种视觉化工具,巧妙地将5W1H融入其中,通过直观的“山峰”形象展现了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与结局。这一辅助手段不仅有助于学生清晰地梳理和理解故事情节与结构,加深记忆,同时也便于教师评估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深度及阅读的有效性。。Story Mountain主要内容为:

1.Introduction or Exposition :故事的开端,介绍背景或者介绍故事主要人物。

2.Rising action:故事的发展(上升阶段),引出冲突或矛盾。

3.Conflict & Climax:故事的高潮,全文情节冲突最为猛烈的地方。

4.Fallingaction 故事的下降阶段,逐渐收尾。

5.Resolution故事的结局,整个故事到此结束。

图 2 故事山示意图

除了“Story Mountain”思维导图之外,鱼骨图也有助于梳理思路,实现内容的归纳、提炼、整合及细化,使学生能穿透问题的表象,洞察其本质。对于众多学生而言,英语时态的学习堪称一项艰巨挑战,他们在时态学习过程中往往展现出较低的参与度,这直接影响了整体的教学效果。鉴于此,本文以九年级Unit 10“I remember meeting all of you in Grade 6!”的单元主旨——“回顾往昔,展望将来”为例,设计了“鱼骨式时态”思维导图来提升学生在时态学习上的效率,减轻其英语学习中的挫败情绪,并改变消极的学习取向。

图 3 时态鱼骨图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英语大单元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巧妙地在课堂阅读中灵活运用思维导图,探究课堂新秩序,将思维导图灵活且巧妙地融入单元阅读的各个步骤,帮助学生构建知识逻辑架构,提升学生英语阅读的效率与质量。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应深度挖掘思维导图的多种功能,对每个教学细节予以精心设计与规划,进而实现高效的英语教学目标,推动初中英语教学朝着更优质的方向发展。

 

本文系青岛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QJK2022C04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主持人:王秋霞;课题组主要成员:展少华、倪帆、赵永奎、麻金凤、高婧、于丽红。)

 

参考文献

[1]江静.初探英语学习活动观下小学阅读教学[J].文理导航,2022(36):28-30.

[2]梅德明,王蔷.改什么?如何教?怎样考?:高中英语新课标解析[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8.

[3]戴小雨.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J].校园英语,2022(50):79-81.

[4]陆中明.基于学习活动观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以Unit2TravellingReading阅读教学为例[J].学苑教育,2021(14):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