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教育之声 > > 正文

雅思听力备考中的四个“要”

2021-10-18 19:02 来源:未知 责任编辑:向天笑

相比于口语,写作和阅读,听力是雅思考试中考生最被动的一个科目。因为在听力考场上所有录音都只能播放一遍,且考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听力录音中既定的语速、语音语调、语法难度。其他科目就相对给了考生更多主动性,比如阅读考试时,起码考生答卷时可以控制自己阅读文章的速度和做题的顺序等等。所以听力考试也是令众多考生一筹莫展的部分。今天笔者将带来大量实用且高效的雅思听力备考方法,帮助考生们少走弯路。其实无论在哪个科目的备考中,咱们只有先保证方法的正确性,一切坚持和努力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下面,笔者将这些备考“干货”总结归纳为四个“要”。

 

要打好辨音的基本功

 

曾经很多同学在咨询课程的时候提出自己在听力方面词汇量不足的这个缺点。但事实上,一部分同学的词汇量已经够了,真正的问题在于他们没有根据发音辨认出自己已经积累过的一些单词。所以这类问题属于辨音问题,而非词汇量不足。如果重听或者看文稿时能够认出这些单词,而第一遍听的时候的确没有反应过来,那么这样的同学一定要注重提高自己的辨音能力。听力是一个靠耳朵的科目。然而大部分考生背单词时都更在意单词的字面拼写和其中文含义,忽略了单词发音这个环节。所以如果这些单词出现在阅读文章中让考生看,他们也许能一下子就反应出单词的中文意思。但在听力录音中,所有的单词都是以音频而非文字的形式出现,这就戳中了很多考生的死穴,因为他们对于单词发音实在是太陌生了。另外,一些自身口语发音就有问题的学生也很容易栽在辨音上。因为本身发音和正确发音不同,所以听力录音中的发音没办法让他们联想到正确的对应词。就比如我姓曾,但有一位同学认为这个曾字的发音是曾经的曾,那么现在如果刚好有个人叫我曾老师,这位同学一定会以为是在叫别人。因为在她心中,我叫做ceng老师。这就是辩音的重要性,也就是对于单词发音的辨识度的重要性。

 

要想提高辨音能力,首先就得培养对单词发音的敏感度。在背单词的时候一定要先听清楚发音,然后再把这个单词每个音节的发音和拼写结合在一起进行记忆,最后进行中文意思和词性的记忆之后一定一定要将单词跟读若干遍。之后在进行单词测试的时候也一定要先凭发音认出单词(先能听到发音后说出单词的中文意思和词性)而后再进行拼写。此外,平常也可以多用一些英文原声材料做跟读训练,把发音练好是正确辨识单词的关键。有时间条件的同学甚至可以用美剧或者英剧来做相应的提升。在听台词看剧的过程中打开英文字幕,这样方便进行音形对应。训练一阵子之后可以关掉英文字幕测试一下自己能顺利辨识出多少内容,检验一下自己的训练成果。

 

 

提升句子反应速度

 

光有辨音能力还是不够的,因为听力是以句子为单位的。录音中的内容都是成句成句出现,每个句子都是若干个单词的串联。就算单词辨音成功,也需要通过语法去理解句子,还需要适应一些句子中单词间的发音规则,如连读、吞音和失去爆破。这些关卡都顺利通过之后,才能有效地捕捉到一个句子的原意。所以很多语法知识不够扎实的同学对中英文语序的不同或者对各种从句的标志比较不敏感,在句子反应方面就偏慢,导致理解速度跟不上录音的节奏,最终就容易出现“漏听”的现象。

 

那么该如何有效提升句子反应速度呢?答案是:坚持做句子复述训练。句子复述训练实际上是一种精听训练,但并不是有些同学所理解的“精听”。据笔者了解,有的同学把“精听”当成了听写,也就是听一句摘录一句,写不出来就再听一遍。这种做法的局限性很大,因为效率低且不符合训练目标。首先,听力其实是考查听力理解能力,也就是对句子整体意思的把握,在考场上体现为即时的英中双语转换。而听写这种练习只需要成功辨识英文单词即可,而且反应时间没有限制,所以从这两方面来看听写训练并不能高效地提升句子反应速度。有时间条件的同学可以把它当作一项训练辨音的练习。那么现在再回到刚刚咱们提到的句子复述训练,笔者会先介绍此项训练的步骤,同时也会提到这些步骤的意义所在。

 

首先咱们要准备好训练材料,可以是《剑桥雅思》或者其他雅思听力真题的任意一篇录音。有了录音之后,我们就进行单句的听力练习,听完一句就按暂停。暂停之后我们需要在两秒钟之内开口说出刚听完的这句英文所对应的中文意思(绝对不可以看听力文稿)。如果第一遍尝试失败了,那就再听一遍这个句子,然后再次尝试,至多给自己5次机会。5次之内成功了,就进行下一句的训练。5次尝试后如果还不能顺利复述整句的中文意思,就达到了一种“窒息”的状态。这种状态下,考生对于这个句子的组成已经非常熟悉了,但就是卡在某些特定的地方,这些地方就是所谓的听力“硬伤”或者叫做“短板”,其实就是最需要攻克的地方。所以此时就需要打开听力文稿,找到这个句子的文稿,并在文稿中标出刚刚自己卡住的地方,精确定位自己的每个问题,然后再把该句跟读5遍,强化对整个句子的理解,然后再开始下一句的训练。

 

练习中请注意两个方面。一,一定要开口说而不要在心里默念。因为有的学生容易“自我感觉”听懂了,但是一旦开口复述就卡壳,暴露出很多缺陷。所以要能充分检验自己的理解程度,一定要大胆开口。二,要直接把句子复述成中文,而非先把英文复读一遍再说中文。原因咱们上一段已经提到过了,听力理解能力考的是即时的英中双语转换。在考场上,考生一旦听到英文句子,就要在心里立刻翻译和理解,没有时间先在心里重复一遍该句英文,再去翻译理解,因为这样消耗的时间和精力太多,而考生思考的同时录音又在不停往下放,于是考生就很容易跟不上录音的节奏而出现漏听的情况。

 

这样的句子复述练习从第一句到最后一句都需要做,每篇做完之后还要定期“回炉”,比如一个礼拜后再重做一次,看看上次卡住的地方这次是否顺利过关。此外,句子复述练习还可以有难度的进阶。比如每次处理的句子数量可以从一句变为两句甚至三句。语速也可以调整为1.25倍甚至1.5倍。这种练习会很枯燥,但却可以给听力理解能力带来实质性的提升。现在市面上有很多APP上都有单句精听的模式,而且用户还可以选择隐藏句子的文稿。考生们可以去下载一些这样的APP来提升备考效率。

 

 

要注重归纳考点

 

除了语言基础之外同样也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于考点的总结。归根到底这是一场考试,每道题也都有特定要考查的语言点。即时地归纳和总结这些考点的规律可以帮助考生在之后的练习或者考试中识别出同类型的考点从而采取对应的解题策略,更快速准确地答题。接着笔者举一个例子来展示一下总结归纳考点的方法。

 

在《剑桥雅思14》的Test1 Section4中的第39题,题目是 establish(  )corridors,对应录音中的关键句“We need to create corridors for migration”。听懂关键句的同学知道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需要为(它们)的迁徙建造通道”。所以题目里corridors(通道)前面应该填migration(迁徙)。顺利做出题之后很多考生就置之不理了,但这道题的价值远不止于此。从考点上来看,这道题的本质是要考前置修饰和后置修饰的转换和理解。题目中是前置修饰的形式,而录音中的句子是后置的介词短语修饰。修饰成分不管放在前还是后,根本都是为了这被修饰的一个名词服务的,所以答案是migration。在参透这个考点后,可能还有的同学会发现,本篇题目中的38题也是一样的考法。第38题的题目是“make a distribution(  )for each one”,对应录音中的“to produce a map showing its distribution”(制作一张展示它的分布的地图)。题目中distribution(分布)是作为后面咱们要填的这个名词的前置修饰出现的,而录音中的distribution是在“map”(地图)这个名词的后置修饰“showing its distribution”中出现的,本质上是为了修饰前面的map这个词,所以题目中被distribution修饰的名词就是map。

 

同类考点的题目不胜枚举,上面这两题只是冰山一角。所以如果总结出这个考点,考生一旦在题目里看到所填的空格带有前置或者后置的修饰,心里就可以猜到可能是这种考法,进而在听录音的时候就更明确自己要找的答案在什么位置,提高做题的正确性。这就是一种事半功倍的备考方法。哪怕有些题目咱们做对了,也不妨挖掘一下其中的考点,总结考法,因为同样的考点可以在不同题目不同section以不同难度的语言载体出现,要想次次都做对就要抓住最根本的规律。

 

 

要结合精听和泛听

 

为了更好地培养语感,除了精听练习之外,泛听也是少不了的。泛听是一种比较随缘的听法,用一个网络热词来形容就是比较“佛系”。因为泛听更侧重于对句子和篇章整体意思的把握,不需要同学们像在做精听的时候一样去抠字眼和细节。泛听的最大意义是增加英文听力的输入,从而让学生更加熟悉英文这门语言的运作方式,包括发音规则,语调语速和语法等等,逐渐地塑造学生的英文思维。

 

泛听材料的选择也比较灵活,但最好是有一定长度的原声材料,比如长度在10分钟以上的TED演讲,美剧英剧,BBC纪录片或者一些英语新闻等等。但是不建议同学们选择太难太生涩的内容,否则很容易半途而废。在泛听的同时,可以拿出笔和笔记本,记下所听内容的一些关键词和篇章结构,便于听完之后进行内容总结。等所有内容都听完之后,我们需要进行一个口头的summary(总结),把刚刚听的文章的大意概括一下。最后友情提示大家,泛听时不要看任何的字幕,只需好好锻炼自己的耳朵。如果坚持把精听和泛听的要求都落实到位,假以时日,相信听力水平一定会有质的飞跃。

 

本次的分享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希望通过今天的分享能让考生明确听力备考的正确方向,科学有效地备考听力,走出备考误区,实现分数上的突破。(本文作者:曾祥颖)